2023-07-26 23:12:07|已浏览:52次
贵大新闻网讯(文字/曾君子 章坤 摄影/刘洋 石小敏 任芳 徐雲婷)7月22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哲学使命”为主题的第二届西部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硕博论坛在我校举办,我校副校长漆思出席论坛并致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学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徐圻,西南民族大学哲学院院长段吉福,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云泓分别作主题发言。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哲学学院院长陈艳波主持。
漆思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深刻理解和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和思想内涵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此次论坛在各位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各兄弟院校和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级别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同学们交流思想、砥砺学问、提升本领的重要平台。他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贵州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西部地区哲学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郝立新认为,从哲学视角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现代化的逻辑,要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各国现代化的历史比较中揭示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二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魂脉”和“根脉”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特征与本质要求;三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哲理,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性、历史的必然性、实践的正确性。
张学立认为,哲学是探索人类思想和存在价值的学科,尽管拓展哲学思维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其结果却是迈向人类的幸福。他指出,当下哲学学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我们要在保持对传统敬畏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边界,实现理念创新、研究范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圻回顾了贵州省哲学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大致历程,指出目前的发展态势来之不易。他认为,哲学与时代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哲学的“先”时代性,哲学是引领时代和面向未来的学问,它不只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的时候反思,它更是“高卢的雄鸡”,在努力成为时代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地把我们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二是哲学的“非”时代性,哲学是对永恒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任何真正的哲学思想都是历史地产生的非历史的思想,它内在地具有超越时代和面向整体的维度,这使我们在思考任何时代问题时都多了一个超越的面向;三是哲学的“反”时代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时代的应声虫,这使得哲学具有对时代很强的质疑和批判功能。
段吉福认为,倡议成立西部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初心在于联合西部哲学同仁“在西部共同守望哲学的星空”,西部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是西部哲学人才培养从零散走向联合的标志,为提高西部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他认为,本次论坛策划和组织得很成功,这得益于贵州大学的精心筹备和各主、承办单位的鼎力支持。他希望,在西部六个哲学博士生培养院系和各位哲学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将“西部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打造成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知名品牌。
张云泓指出,我们正立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潮头,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巨幕开启的台前,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子可谓正逢其时、大有可为。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很好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关切,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立得住脚跟,攀得上高峰,担得起重担,经得住考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重新思考自身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向时代立项,由历史审批,善于总结,敢于担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讲中国话、思中国事、传中国情。
在主旨演讲环节,6位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该环节由我校哲学学院副院长梅其君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哲学系余玥作题为“家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转型”的报告。他认为,对于启蒙个体化运动带来的家庭混乱危机以及国家法律对于自然相爱结合的家庭关系的认同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做出巨大的努力。他简要论述了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关于家庭问题的观点,阐述了现代家庭的特征,强调在对“家庭”进行一系列传统性表述时,要同时考察整个现代化空间对于新型家庭的结构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其中法律所处的极其关键的地位。
西南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王俊杰副教授对宋明儒学之气学、理学、心学三家重要人物关于《周易》的理解与观点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并对中国近代易学之发展线索进行了简要梳理。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陈夕朦副教授作题为“从‘科技伦理’到‘伦理科技’:当代中国伦理治理的工程化走向”的发言。她在区分“科技伦理”“伦理科技”“伦理治理”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对“道德机器”“道德肉”两个案例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用技术手段解决伦理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指出伦理治理问题更好的处理方法是使用“技术”治理“技术”,将科技手段看做解决伦理问题的机会。
贵州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群副教授提出牟宗三建构儒学基本模式所使用的思想资源是朱子理学,指出牟宗三对朱子哲学的理解在表层上是持批判态度,但其深层是改造继承朱子哲学,不能只看到牟宗三哲学的西方哲学部分,要看到牟宗三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借鉴。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张柯教授作题为“东西方思想‘无可避免的对话’——论海德格尔对于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基本立场”。他认为,海德格尔认为东西方思想对话具有深远意义而且无可避免,但东西方思想囿于语言隔阂,具有陌异性而难以对话,东西方思想必须回归渊源,才能做好对话的准备,而中西方思想对话的“桥梁”需要在“转向”中才能迎来,它在这个技术时代是隐蔽的、不显著的,先行者所做准备容易被忽视、遗忘。他强调,西方学者对于东方思想的创造性解释,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见域来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思想的可能性,并指出我们必须要走一条文本分析和概念分析的论证之路,才能让长期被遮蔽的远景显现出来。
段吉福作题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现代范式的建立”的报告。他指出,探讨现代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哲学范式建设中确立的问题意识、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理论创新以及概念、范畴、诠释方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并论述了现代新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对现代新儒学的成果与使命进行了详尽阐述。
本次硕博论坛共设有8个分会坛,特邀期刊界专家对参会论文进行了针对性点评,为参会同学答疑解惑,讲解论文写作要点。分组讨论结束后,评奖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评奖办法评选出了第二届西部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硕博论坛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8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34名。
23日上午,第二届西部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硕博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颁奖仪式及闭幕式,漆思作总结发言。
漆思表示,本次论坛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论坛举办方高度重视,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出参会专家学者及同学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与专注;二是本次论坛主题既紧扣时代重大问题,又符合哲学学科本身要义;三是本次论坛增进了西部哲学院系特别是哲学硕博研究生的交流与了解。
据悉,本次论坛是在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哲学系、西南大学哲学系、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省哲学学会、贵州省美学学会、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大学研究生院、贵州省人文社科处联合主办,贵州大学“国慧”人文学科发展基金、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贵州大学溪山美育大讲堂联合承办。论坛共收到参会论文230余篇,主题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础与文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阐释、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现代化与现代哲学、共产党人“心学”与自我革命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贵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41所国内外高校230余名学生参与本次论坛,20余名著名学者和期刊界的特邀专家到会指导。